《别让我思考》学习笔记


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个学习笔记,然后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一些通俗易懂的交互知识。

一、指导原则

1.1 Krug 可用性第一定律

"别让我思考"
这个是交互设计里面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条法则,Krug 在《Don't make me think》中说到”如果你只能记住一条可用性原则,那么就记住这一条“。

Krug 在可用性测试中最常用的也就是这一条。

简单举例说明,当然也是这本书里面的一些例子。一个找工作的网站。

“工作”、“被雇佣的机会”、一个招聘的专有名词,你会怎么选择?第一个我会不假思索的点击,因为很通俗易懂,而第二个我会稍微思考一下,”原来点击就可以投递简历了“,第三个,我除了思考,我可能还得去百度一下是什么东西。最好的交互就是让一切变得不言而喻,不要让人思考,让人觉得毫不费劲,我看到就能使用。

1.2我们如何在互联网获取信息

网页制作者和阅读者的想法似乎并不一样,网页制作者会精心排班,挑选信息,他们以为阅读者会仔细的阅读然后思考,最后选择感兴趣的内容。其实阅读者的想法似乎与他们大相径庭,在以前没有人工智能算法的时候,网页不会给你推荐正好合口味的内容,如果运气好的话,你可能会瞄一眼标题,找到了感兴趣的,点击接着阅读。当然,现在的推荐算法实在是太强了,它可能比我还了解我,例如抖音,为什么你的抖音和你爸妈的抖音完全不一样,那只能说明,你们代购确实很大,哈哈哈!开个玩笑,其实抖音这类短视频的算法做得太好了,导致了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,现在你会越看越着迷,而在十几年前,你可能翻了很久都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。

如果想要设计有效的网页,你必须了解三个事实,Krug提到。

  1. 我们不是阅读,而是扫描
    其实这是一个优点,我们不应该所有内容都去阅读,而是筛选出需要阅读的内容,要善于扫描。
  2. 我们不做最佳选择,而是满意即可
    ”寻找最佳策略很难,需要的时间也很长,满意策略效率更高。“

可以加入埋点,让用户去做群体决策,统计用户对这个网页、按钮、方法到底满意不满意,当然,尽量缩小实验范围,不然可能损失很大!

  1. 我们不是追根究底,而是勉强应付
    用户对于一个软件或者网页,并不需要理解背后的工作机制,往往发现能用,就不太会去找更好的方法,假如偶尔发现一种更好的方法才会去换。所以设计者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产品的交互,是否让用户能一直使用,使用起来是否舒服,像上面所说,他不需要思考,还能应付自己的需求。

1.3 广告牌设计101法则

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以留住用户:

  1. 在每个页面建立清楚的视觉层次
  2. 尽量利用习惯用法
  3. 把页面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区域
  4. 明显标识可以点击的地方
  5. 最大限度降低干扰
  6. 建立清楚的视觉层次
    一个视觉层次清楚的页面,有三个特点:
  • 越重要的部分越突出。这点很好理解,就是突出重点。
  • 逻辑上相关的部分在视觉上也相关。这点怎么理解呢,个人觉得是通过将逻辑的相关性同时转为视觉上的相关性,除了可以让用户更好的理解逻辑外,也突出了交互上的层次。
  • 逻辑上包含的部分在视觉上进行嵌套。这点和上一点其实有一点雷同,就是为了增强关联性,这样也能让用户更好的理解逻辑。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,理解有偏差的话,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。
    用户希望使用时得到编辑的引导,网站(内容)的发布者也更清楚哪些东西流行,哪些东西更有价值,这是一个双向过程,但是双方没有交流,而是通过网页的交互来互相“通气”的,就是取决你是否能吸引我的眼球。一个清楚的视觉层次的页面肯定要比杂乱无章的页面更受欢迎。
  1. 利用好用户习惯
    为什么会讲到利用用户习惯,简单举个例子。

大家肯定对于这个页面都很熟悉了吧,搜索栏在最显眼的位置,左上角是标签,下面是资讯。假如我把搜索栏放到资讯下面,用户进来找搜索框,你觉得有多少用户会下来资讯再寻找搜索框,大概率很多都不会,当然,这里不计较百度的品牌效应,且假设存在很多替代品的情况下。

用户习惯了这种使用方式,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搜索网站,大部分都将搜索栏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这就是百度、谷歌一类培养出来的用户习惯。

当然,我们取消搜索框,将搜索框和地址栏结合,就想多年前的雅虎,并且就在地址栏(输入网页地址的地方),用户会选择使用我们的搜索产品吗,我想,会的,但是这样做如果没有比之前的方式好,那其实没有必要,因为培养用户习惯是需要成本的,且得思考,这样的方式是否比之前的方式要好,清楚、不言而喻、没有学习曲线的方法,能不能带来更大的价值,值不值得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改变用户习惯。

  1. 将页面划分为明确定义的区域
    划分为明确定义的区域很重要,这样能让用户更快地关注他们需要的地方,放心地跳过哪些区域,让用户扫一眼就能确定哪些区域包含有用信息。
  2. 明显标识可以点击的地方
    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情况,做了一次简单的调研,在一个报表页面,点击数字或者鼠标悬停是可以查看信息的,但是大部分用户都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,这其实是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,看到这种地方,用户会产生思考,“这个能不能点”,这个交互其实是不好的,会让用户错失很多信息。
  3. 降低视觉噪声
    我们每天接受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,这些信息有将近70%是通过视觉感知获得的。视噪会干扰我们对信息的判断,影响到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,与用户体验的好坏息息相关。下面是克劳德香农图,清晰的展示了视觉噪声的危害。

1.4 为什么用户喜欢无需思考的选择

在一些网站的设计中,被要求用户到达某一个地方的点击次数不能超过指定次数。其实用户不介意点击次数的多少,只是每次点击都是毫不费力的,并且能让用户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。Krug 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准则,“三次无需思考,明确无误的点击相当于一次需要思考的点击。”

如果我们需要一直在网络上进行选择,那么让这些选择变得无需思考是让一个网站容易使用的主要因素。

1.5 省略不必要的文字

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大多数页面上的大部分文字都不过是在占地方,因为没有人打算阅读它们。这其实造成了一个问题,就是,你的网页的文字让用户阅读的难度变高了。

去掉这些冗余的文字其实有几点好处:

  1. 可以降低页面的视觉噪声
  2. 让有用的内容更突出
  3. 让页面更简短,让用户在每个页面上一眼就能看到更多的内容,而不必滚动屏幕

二、必须准确处理的几个方面

2.1 怎么创建“明确”、“简单”、“一致”的导航

  1. 网络导航101法则

    • 你通常会为了寻找某个目标
    • 你会决定先询问还是先浏览
    • 如果选择浏览,你将通过标志的引导在层次结构中穿行
    • 最后,如果找不到想要的东西,你会离开
  2. web与现实世界的区别

    • 感受不到大小
    • 感受不到方向
    • 感受不到位置
  3. 导航的用途

* 给了我们一些固定的感觉
* 告诉我们当前位置
* 告诉我们如何使用网站
* 给了我们对网站建设者的信心
  1. 容错成本低
    有返回主页的按钮,无论迷失到哪儿,都能重新开始。
  2. 提供搜索
    搜索的设计要注意三点:

    • 慎用花哨的用词:“快速搜索”“关键词搜索”“精确搜索”等等
    • 添加指示说明:在PlaceHolder中增加对搜索的描述
    • 添加选项:如果存在易混淆的搜索范围,如全站搜索?部分站点搜索?整个Web搜索?请加选项区分。
  3. 关于页面名称

    • 标识要大:足够引人注目
    • 在合适的位置:通常在页面左上,目光焦点较多的地方
    • 每个页面都需要一个名称
    • 名称要和点击的链接一致
  4. 面包屑
    面包屑,也就是层级菜单,可以告诉你当前位置。
  5. 喜欢标签(TAB)的四个理由
    它们不言而喻:从来没有第一眼看到会不明白的用户

    • 它们很难错过:当Krug进行“用户点击测试”时,几乎所有人都会试着点击Tab标签
    • 它们很灵活:设计得当能增加修饰作用,更实用
    • 它们暗示了一个物理空间:能帮助你装载大量内容
  6. “后备厢测试”
    想象你被蒙上双眼,所在车子后备厢中,车子开动一段时间后,把你放在网站某个内容的某个页面上,你能迅速的判断出:

    • 这是个什么网站?(风格主题设计)
    • 自己现在在哪?(网页名称)
    • 如何回到主页?
    • 当前我有什么选择?(本页导航)
    • 网站主要栏目有哪些?(栏目清单)
    • 我怎么进行搜索?

2.2 首先要承认,主页不由你控制

  1. 主页的任务

    • 站点的标识和使命:告诉我这是做什么的网站
    • 站点层次总览:网站概貌
    • 搜索
    • 建立可信度和信任感:专业优美的设计,是良好印象和继续使用的重要因素
    • 内容更新:展现活跃迹象,不是死水一潭
    • 友情链接:没办法
    • 快捷入口
    • 注册
    • 看到我自己正在寻找的东西:让我有继续使用的第一动力
    • ……还有我没寻找的东西:以后用得到
    • 告诉我从哪开始:面对一个新网站,无从下手的感觉糟透了
    • 导读:精彩内容的推介
  2. 你还要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

    • 每个人都想占有一席之地:主页的版面很珍贵,但信息量太多会容易造成堵塞——供应不足
    • 想要参与的人太多:产品,设计,市场,CEO,(甚至技术)都想在主页加上一些个人需要(或喜欢)的东西
    • 一个尺寸要适合所有人:主页要呈现在每个访问者面前,不管他们兴趣差别有多大

如然发现这有的笔记写得太好了,列举在下:


For you, a thousand times over!